你的浏览器无法正常显示内容,请更换或升级浏览器!

灸法概论 第二节 灸法的发展概况

ty8285
ty8285
发布于2023-10-17 15:47 阅读579次
灸法概论 第二节 灸法的发展概况
前面已经说过,灸法是在人们懂得利用火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。当时,人们日常生活与火发生了密切关系,往往在不舒服的时候,或是身上感到寒冷,自然会偎火取暖,偶然被火灼伤,同时却也解除了某种疾病的痛苦,从而知道了此法可以治病。这些点滴经验,经过若干年代,慢慢相传下来,逐渐改进,不断总结,终于成为一种治病的方术。 灸法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《左传》。鲁成公十年(公元前581),晋景公病,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,医缓说:“疾不可为也,病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治焉。”这里所说的“攻”即灸法,“达”即针刺。春秋时期的孟轲(公元前372—前289)在《孟子·离娄·桀纣章》中说:“今之欲王者,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”这句话虽然是比喻其他事物的,但也可看出那时候已经知道7年的久病,必求3年的陈艾了。比他稍晚一点的《庄子·盗跖篇》中也提到灸法。 1974年,我国文物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,在出土的帛书中,记载经脉灸法的就有3篇,可能是《黄帝内经》前期的珍贵文献。 在医学专著中,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:“北方者,天地所闭藏之域也,其地高陵居,风寒冰洌,其民乐野处而乳食,脏寒生满病,其治宜灸焫,故灸焫者,亦从北方来。”这说明灸法是由北方发明的。 此后历朝历代,随着针灸疗法的发展,出现许多涉及灸法的医学著作。晋代皇甫谧著有《针灸甲乙经》(256),将针灸并列,同等看待。唐代的孙恩邈(581—682)著有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对灸法阐述尤详,而且大力提倡针灸并用。王焘著的《外台秘要》(753)中专门阐述灸法,而不用针法,可见当时对灸法的重视了。守化王执中著的《针灸资生经》中,关于灸法叙述颇详。明代高武著的《针灸聚英》(1546)、杨继洲著的《针灸大成》(1601)、李时珍著的《本草纲目》(1578)和清代李学川著的《针灸逢源》、吴谦等的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》(1742)、廖润鸿编的《针灸集成》等无不注重灸法。 随着灸法的发展,历代也出现了不少专门论述灸法的医学著作。远在公元3世纪就有曹翕编的《曹氏灸方》。4世纪名医葛洪的妻子鲍姑就擅长灸法。唐代有“灸师”这个专业技术职称,还有崔知悌的《骨蒸病灸方》。宋代闻人耆年撰的《备急灸法》,其中就包括22种急性病症的灸法。庄绰著有《膏肓腧穴灸法》,西方子编有《明堂灸经》,还有《外科灸法论粹新书》。元代窦桂芳著有《黄帝明堂灸经》(1311),明代叶广祚撰《采艾编》,清代吴亦鼎著有《神灸经纶》,雷丰校补《灸法秘传》等。 历代以方药著称的医学家们也有许多提倡灸法、使用灸法的。如汉代张机,晋代陈延之,宋代窦材,金元时代李东垣、罗天益,明代汪机、张景岳、龚居中、徐春甫,清代薛立斋、叶天士、陈修园等。特别是有些著作如宋代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也写到灸法,在一些养生学著作中也有论述灸法的。至于民间,则不分南北,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人使用。由此可见,灸法在我国各阶层中是被广泛利用的一种治病和保健方法了。 灸法传到日本以后,受到朝野普遍重视,代代相传不绝,他们也有许多关于灸法的专门著作。《灸法口诀指南》(1685,著者不明),曲直赖道三著的《秘灸》一卷(年代不明),香川后庵著的《灸点图解》(1756),后藤银山著的《艾灸通说》(1762)和气惟享著的《名家灸选》(1805)。明治维新后期,20世纪以来,针灸的运用日益推广,灸法专著陆续出版问世,如原志免太郎著的《灸法医学研究》(1930),《万病奏效灸疗法》,代田文志著的《简易灸法》《灸法杂话》《肺结核灸疗法》,间中喜雄著的《灸与针的效用》《灸穴治疗法》,此外还有《灸法经验漫谈》《斗病和灸法》《灸点新疗法》等。研究论文更如果雨后春笋,足以说明灸法应用之广、流传之盛了。</p>

1

0

文章点评
暂无任何评论
Copyright © from 2021 by namoer.com
458815@qq.com QQ:458815
蜀ICP备2022020274号-2